难忘的回忆随笔

时间:2025-08-29 19:29:34
难忘的回忆随笔

难忘的回忆随笔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回忆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难忘的回忆随笔1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在回忆与现实之间兜兜转转。也许,正是有了回忆的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才会留下许多美好的时光以及体验。而我,最珍贵的回忆是童年里呆在乡下陪伴爷爷奶奶的那段日子。

远处,青山绿岭像一条绿色的长绳缠绕着这个乡间的小镇子。我坐在摇摇晃晃驶向奶奶家的车里,时不时被窗外的绿树所吸引,树上有鸟儿,有时还有小松鼠呢!

还记得小时候呆在奶奶家的时候的日子,树上的蝉每当太阳当空时他们便叫个不停停不下来。我坐在奶奶家的院子里,听着一唱一和的蝉鸣,掐紧手中的大西瓜大口大口的吃着。奶奶在院子里搬了一个凳子坐在我的旁边为我扇蚊子,可我白净双腿依旧沦为了蚊子们的美食,我时不时的抖抖腿驱赶腿上的蚊子。

邻居家的小男孩走进了我们的院子,俏咪咪的在我耳边说:“要不要和大家一起去池塘那边玩?”,我的眼中闪出了光连忙点了点头,和奶奶说了声便和他一起跑出来家。去池塘的路上全是石子路,旁边全是青葱的草丛,草丛里趁着我们不注意,爬过了一只又一只的小东西。

没过一会儿我和一群小伙伴就来到了小池塘,池塘里的小石子和小鱼看得一清二楚的。有一个小伙伴们朝着我们说:“要不然,我们来比赛抓鱼吧!”听了他的提议,大家全部沸腾了起来,连忙撸起袖子撸起裤管下池塘抓鱼。

我一下池塘就感受到了一股凉意朝我袭来,看着他们捞起了一条有一条的鱼儿,我下定决心也要捞起一条。这小鱼儿啊就是不听话,还滑溜溜的,我一抓起来就从我的手里溜走了,还顺势甩了我一身的水,惹得小伙伴们哄堂大笑。我只好瘪瘪嘴继续“浑水摸鱼”,刚摸到一只鱼,奶奶便朝着我大叫:“姑娘,回家吃饭了!”,我被惊的手一滑,到手的鱼儿又溜走了。

我出了鱼塘满身湿漉漉的和奶奶回家,奶奶朝着我无奈的笑了笑给我烧热水洗了澡。我也不好意思的朝着奶奶笑了笑,进入了浴室里。

再次回到乡下奶奶家了,依旧时不时想起那段童年里美好的回忆。它无时无刻闪现在我的面前,似乎在告诉我应该要珍惜这段时光,珍惜美好的生活。

难忘的回忆随笔2

人生中总有那些难忘的事,难忘的人,我最难忘的,就是那个味道。

和好面,擀成饼状,再撒上盐,均匀的抹上油再叠起来,最后放锅里一蒸就好了。如此简单的方法或许人人都会做,但姥爷做出来的却是与众不同的,于是我形象地称其为“姥爷牌抹油饼”。

那是一个盛夏,姥爷又为我做了“姥爷牌抹油饼”,淡淡的清香,还混有少许咸味,真是最好吃不过了,我问姥爷:“姥爷,你以后要常给我做哦。”姥爷笑了笑:“一定,你也要好好学习哦。”我点了点头。

恼人的盛夏过后,传来了姥爷重病的消息,我很焦急,电话铃一响,妈妈接了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姥姥的声音:“你爸他……是胆癌。”随着姥姥把话说完的那一刻,妈妈顿时脸色煞白,一言不发的走了。

等到妈妈回来时已经是数月之后了,妈妈的神情依然透着些许忧伤,我问妈妈:“姥爷怎么样了。”妈妈哭着对我说:“虽然出院了,但病情依然很严重,能否康复还很难说。”妈妈的眼泪吧嗒吧嗒的往下掉,我的心揪成了一团。来到了姥爷家,看到姥爷病怏怏的躺在床上,浑身没多少肉(可以说是皮包骨头了),他的面色发青,腰间伸出了一条一米多的管子,尽头被一个塑料袋包裹。他看到了我,笑着下了床,我说:“姥爷,休息会吧。”姥爷笑着走进了厨房,忍着疼痛为我做了“姥爷牌抹油饼”,我再一次吃到了这个饼,里面混杂着些许“爱”,那是姥爷对我的爱。

寒假要看就要接近尾声,我懒洋洋地看着电视,突然电话铃一响,是姥姥,我把电话递给了妈妈,那里再一次传来姥姥哀伤的声音:“你爸他,快不行了……”妈妈和爸爸急匆匆的出门了,外面的风急匆匆的吹着,我在家里默默的祈祷着,浑然感到是什么润湿了我的眼睛,让我很难受。

第二天是元宵节,以往来说早上应该是吃元宵的,但爸妈还没回来,电话铃再一次响了起来,我哆哆嗦嗦的接了电话,那里传来了爸爸的声音:“小A啊,你快来吧,你姥爷他……”我骑着车子急匆匆地赶了过去,姥爷家门口放满了花圈,我怀揣着沉重的心情走了进去,看到妈妈在哀伤的哭泣,舅舅们跪在那里默默的落泪。我好想哭,姥爷真的去了吗?

从今之后,我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东西了,那是我最难忘最难忘的味道。

难忘的回忆随笔3

回首曾经走过的那些时光,最让我铭记在心的就是煮饭成了我最难忘的一段往事。

在我刚结婚那会,因为娶我过门花费了不少的钱,所以我们的生活因此而走上了贫穷。我是农民,在农村煮饭时间不和城里人一样。农民天一亮就得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煮饭,因为吃过早饭才能精神饱满的去耕耘。

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家里没有米,没有面。锅盖接起不知拿啥去煮饭,唯一有点粮食就是玉米面,在那时农村种地都是靠机井水浇田,打一口井需要很多的钱。因为我家穷没有钱打机井,只好用一口破旧的废机井灌溉。每年只能灌溉两三亩地,小麦太费水,只好种玉米来维持生活。所以玉米面也不是那么广余的。

每天都要省吃俭用,顿顿都是玉米面用玉米面蒸馍馍,煮搅团,熬玉米芊芊粥。玉米面煮出来的花样吃一顿两顿还可以,要是一日三餐顿顿都是玉米面,那吃的真叫人哭笑不得,面黄肌瘦,闻到玉米面的味道都会恶心。

每当玉米面馍馍端上桌时,两眼泪汪汪的注视着,多么渴望它能变成一盆白面馍馍。一盆玉米芊芊汤多么希望它成为小米粥。遇到过节啥特殊日子,中午才能来上一顿白面条。尽管面条里没有油水,没有调味品,但是吃的是那么的香口。现在回忆起那时的面条都会让我回味无穷。

欲求温饱的渴望,梦想着能吃上白米饭,白面条的渴望。让我痛心疾首的发誓,一定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要用我们的劳动和实际行动来改善伙食。从此我便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

为了能吃上白米饭,白面条的目标,渴望已久的美味,我付出了人生中最难熬的一页。每天餐风露宿,电闪雷鸣下劳作。烈日骄阳下不停脚步的耕耘。狂风暴雨中行走在田野的每一寸土地上。时间就是金钱,不放过每一秒,每一分。 穷人渴望的那一份温饱,在我心里激起了梦想中的白米饭,白面条的欲望。每天在想只要有坚持,有梦想,就一定会改变我们温饱的处境。

经过了十年之坎,十年饥饿中的泪痛。我们终于实现了餐桌上的白米饭,白面馍馍。虽然每天没有大鱼大肉,但生活中的温饱用我们的坚持和勤劳换来了梦想中的欲望。我觉得只要每个人心中有梦想,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

曾经的这段艰难的历史长河,使我在经后人生的道路上难以忘怀。如今我珍惜每一粒粮食,节俭二字始终提醒着我从饥饿中走过 ……此处隐藏2613个字……们兄妹都上学,家里的一切开支都是靠近五十岁的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的收入。

看到别的青壮年人“送白干子”挣钱,父亲也加入到了这支“搬运大军”行列。

上几天父亲与年轻人一起单独送了一趟,虽完成了任务,挣了十几块钱,但回来后父亲说拉车很吃力,比不了年轻人。看到父亲劳累挣回十几块血汗钱的喜悦表情,我很心疼父亲,就产生了想帮助父亲的冲动。

我的家乡是皖北平原,主要农作物就是一年一熟的“红芋”,春种秋收冬藏,冬天的土地大量是“晒垡”,来年春天再种春红芋,周而复始。

红芋或“红芋干子”是我们当地人一年到头的主粮。当年我们当地有句谚语说: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很形象地说出了红芋在人们生活方面所起的骨干支撑作用。

秋冬季节,红芋还在地里或被收获窖藏保“鲜”的阶段,村民们一天三顿饭早上和中午两顿的主食都是吃“水煮红芋”,叫“红芋饭”,晚上吃顿“有盐的”(常常是豆面条或白菜汤)。

然而红芋另一种更大量更普遍更长久的存储方式就是切片晒干,变成“白干子”库存,这种库存下来的“白干子”就成了农民一年到头的“主粮”,农户一般秋收后一次留够口粮,多余的就当商品卖掉。

今天是星期天,不上学,我帮父亲“送白干子”的愿望就变成了现实。

被父亲叫起床后,我特地换上了一双“白回力”运动鞋,内衣穿上了球裤球褂,防备途中拉车热了脱掉棉袄身体淌大汗。匆匆地吃了碗红芋饭和几口咸菜,我就到门口装满白干子的驾车子旁等着了。

今天我们大队一行送货的有四辆架子车,另三辆车的叔叔因为年轻(四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都是一个人“单抱把”,只有父亲和我是“双人拉”。与几位叔叔比较,近五十岁的父亲,体力就显得弱了。但我认为这次有我助阵,综合实力未必弱于他们。

车马炮齐,粮草备足之后,阴沉灰蒙的天,呼啸凛冽的北风中,早上七点,我们的“车队”准时出发了。

“初生牛犊”的我豪情万丈,出发时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觉着自己有使不完的劲。我的作用角色是在父亲身旁用根两米多长的布绳拉“边梢”,父亲则双手握着车把柄“架着辕子”,肩上斜挎着的一根粗攀绳深深地勒在肌肉里。我蹦跳着拉车,布绳时直时弯,父亲稳健地掌握着方向步步用满力。就这样,车轮在我们爷俩的合力牵引下碾土有声地朝前转动着。

四辆架子车前后顺次拉开距离,我和父亲的车排序第三。一群贫苦农民苦力拉车挣钱“车轮滚滚”的风景就在冬天村野的乡间土路上拉开了出征的序幕。

这次送货,由于增加了我这个“劳动力”,载重上就比上次父亲单拉时多装了100斤,这是父亲想以此来检测我的“拉车”能力同时也想多拉点运费。

出发大概有一小时,“车队”运动了有八九里路,这段路程我一直都是兴致勃勃地用力拉车:步步带劲,脸冒热气,浑身淌汗,感觉舒服。父亲见我不惜力,就边走边“教育”我说:咱们跑的是长途,得有耐功夫,劲要陆续地用,老早把劲使完了,就到不了地方了。

父亲的谆谆教导我只当耳旁风,仍高兴铺张地用力拉着车。

就这样,寒风中我们匀速前进着。走了大约二十多里路,我们前进的困难加大了: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

下雪对拉车走路虽然有些影响,但阻挡不了我们继续赶路。因为我们是按照大队的“运输计划”有组织送货的,在规定时间内要及时返回。所以,为了挣钱,为了完成大队的运货任务,我们只有面对现实迎着困难继续前进。

中午时分,我们的“车队”大约走了一半路程,到达了一个叫“花鼓”的集镇,大家商议准备停下来休息吃饭。

所谓吃饭就是把自带的“煎饼”拿出来,到饭店(就一家国营店)三毛钱买碗汤,汤泡饼连吃加喝,有的想省钱只花二分钱买碗开水泡馍,就着自带的咸菜或花生米吃,就算是一顿饭了;所谓休息就是坐个十几分钟或走动走动,吸袋旱烟,大家腿停而嘴不闲着,拉点家常或讲几句笑话散散心。

一起出行的“车队”中,有位身大力不亏外号叫“大个”的叔叔,坐在我身旁,吃完饭大手有力地抚摸着我的头表扬我说:小亮不简单,一定要坚持到底,到火车站叫恁爸买肉和烧鸡给你吃!另外两位叔叔都对我投来羡慕和鼓励的目光。

不知不觉中休息时间已到,说笑还没过瘾,又该出发了。

准备离地起身拉车的刹那间,我突然觉得脚麻木疼痛,站不起来了。父亲赶忙上前拉我:怎么了?是不是脚起泡了?脱掉鞋我看看!

在父亲的提示下,我感觉更疼了,急忙脱掉鞋,一看,果不其然:脚肿了,右脚前掌起了两个水泡。

这下麻烦了:刚才行走中觉不着,这一歇一动地感觉疼很了。

这还怎么正常出发?几位叔叔都急忙围过来看,商讨解决方案:有的说再休息会,有的说上医院看看,有的说让我“坐车”。一时间我非常愧疚懊恼, 感觉很对不起父亲:想替父亲帮忙的反而给父亲带来了负担。

父亲手拿着我刚脱下被汗水及磨烂的水泡浸湿的袜子,疼得眼泪几乎掉了下来:你还是小孩,哪能吃住这苦?说完父亲向街里走去。

大约过了六七分钟,父亲手里拎着双深腰胶鞋过来了。我和几位叔叔都感到愕然,父亲走到我跟前爱怜地说:换双袜子和胶鞋吧,看可能努着走?

也许是我感动和内疚的原因,“人置于死地而求后生”思想的鼓舞,换上新鞋新袜后,我又能正常拉车行走了。

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前进的道路困难越来越大。行进中,父亲为使我忘记疼痛,就一路与我拉着呱:这一趟你就是出来锻炼锻炼的,拉车是慢工,不能急躁,脚要走稳,力要用匀,只要路途中不耽误不停下,人不停地往前走,就不算慢,早晚能到地方!

后来我知道,父亲这次为了我的脚不疼,为我买鞋买袜共花了9元钱,几乎花光了我们爷俩这趟苦力所挣的全部运费。

少年时期的我这次主动“出征”,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普通贫苦农民挣钱的血泪艰辛和父爱的朴素无私伟大。父亲现在已经离我而去有两年了,但日常生活中,每当我想起这次与父亲一起“出征”挣钱的往事,心情就沉重不安:这辈子我永远欠父亲的“胶鞋钱”,可爱可敬的父亲愿你在地下安息!

边说边拉车,我们又走了十几里路。一阵风雪刮来,我汗湿的身子顿觉一阵寒冷。我的脚毕竟还是疼的,只是在精神的鼓舞作用下,短期被感激掩盖了而已。

在一个拐弯处,正行进之中,我突然感觉鞋壳很潮,就下意识地用手摸一下,谁知竞是血水:又有水泡磨炸,脚肿得更严重了。

父亲看出了我的隐忍和坚持,就立马停下来检查具体情况。谁知这一停,我真的就不能再走了,整个“车队”都为我停了下来。 父亲不假思索心疼地把我抱到车上,嘱咐我坐好,要我坐车“走”。无能为力的我也没怎么“反抗”,就心里非常难受地听从了父亲的安排。

谁知我刚在车上坐好,几位叔叔突然强烈反对起来:这怎么行,哥哥,你年龄比我们大,小亮就轮流坐我们的车吧!老实巴交的父亲当场感动地落泪了。

下午六点,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结束了这次艰难困苦“含泪带血”的长途跋涉。

我们在火车站旁边的屋檐下“睡”了一夜,第二天上午老早排队交了货,及时领到了运费,之后就迅速地开始了驾轻就熟的返程。

《难忘的回忆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