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昭君的故事(集合11篇)
王昭君的故事1【王昭君】
王昭君(前52年—15年)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西施、杨玉环、貂蝉并称中国四大美女,生于西汉 南郡(今湖北 兴山县),卒年不详,
昭君出塞翻过雁门关,西走二关(雁门关、宁武关)驿道,(即今雁阳路)经旧广武、南榆林村往西过辛寨村、南磨、徐村转北向现朔州市朔城区青钟村,准备进朔州往右玉从杀虎口北行。到达青钟村时,眼见这里无垠平原,流水哗哗,土肥草旺,绿茵一片。到处花开蝶舞,牛羊遍野。回首莲花山,起伏连绵,主峰紫荆山层林葱笼,紫气升腾,彩云缭绕,气象万千。当下喜形颜开道:从来塞外荒无烟,此地美景胜关南。真天造百世福地也。于是在这里小歇几日,四处转玩,方才北上。
漫漫长途,历时一年有余,方到呼市,一路胡歌茄声,深受胡民欢迎。呼韩邪单于举行盛大国庆,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
昭君出塞和亲,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了战事,为两国开创了稳定和平的政治局面,深得人心。
王昭君的故事2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姊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西施、杨贵妃、貂蝉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磷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忘记她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门第。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
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见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贿赂画工,惟独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德,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与现在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还要长一点。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王昭君王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意志消沉,“自叹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在“有定”中包含着“无定”,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中原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塞外犹是寒风凛冽的季节,真个是“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王昭君终于在漫漫长路中病倒了,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养病期间,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曾和她缠绵三天三夜的大汉皇帝,于是挑灯披衣,儒泪和墨,向汉元帝写信: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迓,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亦即安宁胡地的皇后),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然而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异邦风月,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所谓:
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而呼韩邪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整天置酒作乐,并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汉宣帝在看了郎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之后,谢绝了他的这一好意。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前提下,恹恹病榻,拖到初夏时节,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第二年,即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二十四岁。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 ……此处隐藏10525个字……那样青;只是二老爹娘头上的白发增多了,脸上的皱纹加深了。昭君一觉醒来,思乡之情深切,就写了一封平安家信。可是交通不便,关山隔阻,这封信怎么送回去呢?
这时,白鸽知音说话了:“昭君阏氏,我给你把信送回去吧!”
昭君一听,真是高兴极了,只是感到山高路远,阴晴多变,知音身单力弱,能受得了吗?她虽然没有说出来,知音已经了解了她的心思,就说:“昭君阏氏,你放心吧,我带领我的子孙一起飞,一定把你的平安家信带给宝坪亲人!”昭君感动得眼含热泪,把家信给知音白鸽系好,又嘱托了一番,才送它们上路了。
一群白鸽,在知音的带领下,向南方飞来,一路上穿云雾,搏风雨,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到底飞到了兴山万朝山。这一路,可把白鸽们累坏了,听说到了昭君的故土了,就成群地落在树上休息。知音看到这番情景,就说:“你们在这儿休息吧,我再飞五十里,把昭君阏氏的信送给乡亲!”说完,就朝宝坪村飞去。
宝坪村的乡亲父老,听说白鸽知音从塞外送回了昭君姑娘的家信,个个喜出望外,东家请,西家接,想留知音在村子里歇息。后来,大家听知音说,它要和其他白鸽一起在万朝山树上休息,第二天就都赶来看望。不料树上的鸽子,已经都变成了朵朵白花了。
从此以后,人们就给珙桐起了个名字,叫鸽子树。这个故事越传越远,连外国也知道了,他们也给起了个名字,叫中国鸽子树。
王昭君的故事10许多人都知道王昭君是西汉时期的奇女子,她不但美丽出众,而且深明大义,为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共处,自愿嫁到偏远的匈奴。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智斗财主的故事。
小时候,王昭君就非常聪明,而且很懂事,十分同情穷苦的老百姓。那时,王昭君发现许多乡亲们起早摸黑地干活,却连油灯都点不起。她心里很难过,一直在想办法为乡亲们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王昭君知道了油桐树结的油果可以榨油,榨的油能够用来点灯,便想办法弄来了几棵油桐树苗。她把这几棵树苗栽在村里的土地庙前,并一直很精心地照料它们。树苗不到两年就长成了大树,上面结满了油果。从此,乡亲们不愁没油点灯了。
想不到,村里有一个黑心的财主,想要霸占这些油桐树。
一天,乡亲们被财主叫到土地庙前,只见他十分傲慢地说:“这土地庙是我家祖先建的,所以油桐树应该属于我家。”
王昭君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是我亲手种下的这些树,也是我亲自养大的,凭什么属于你家?”
财主冷笑一声,蛮横地说:“这些树的根扎在土地庙下,而土地庙是我家的,这树当然也就是我家的!”
王昭君立即反驳说:“照你这么说,你家有很多大树的根都扎在乡亲们的屋子下,你家还有很多牛羊老跑到乡亲们的地里吃庄稼,这些树和牛羊都应该属于乡亲们了?”
这番话,使乡亲们拍手叫好,也把财主说得哑口无言。财主只好夹起尾巴,灰溜溜地走了。
王昭君的故事11昭君出塞指的是什么意思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西汉一位宫女代替公主主动和亲到匈奴,为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做出了伟大贡献的故事。
汉宣帝去世后,汉元帝刘奭继位,正值汉朝最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下滑的起点。自汉武帝之后,边境安宁了几十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主张与汉友好,郅支单于却主战,两人意见不合,再加上争夺单于之位,匈奴内乱,呼韩邪败走于光禄塞下。呼韩邪曾三次到大汉朝见,皇帝亲派护卫护送,汉匈关系还算平和。呼韩邪提出和亲的要求,汉元帝欣然答应。但是他嫁给单于的却不是自己的公主,而是在他的后宫中寻找一位自愿的女子送去和亲。
王昭君便是这位女子。王昭君是皇帝选美的时候选入后庭的,只是后宫嫔妃众多,更何况她还只是个宫女。虽说她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是她生性高洁,无意争宠,便一直没有被皇上发现,直到匈奴求亲,她才有机会在众人眼前惊艳,只是这样一位美女要送去被和亲,这事情也无可奈何了。王昭君与自己的亲人辞别,便跟着呼韩邪单于出了长安,去往匈奴,因为出的是光禄塞,又去的是塞外之地,故历史留下的典故便是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塞,带去了汉朝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对边疆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也能与匈奴民族和平共处,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因为她的出塞,免去了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王昭君也因此名留青史。
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解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也一直作为政治问题被重视。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一直到王昭君出塞,汉匈关系一直时战时和,汉武帝之前,汉匈一直以和亲来换取边境安宁。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得以兴旺,兵强马壮,打的匈奴俯首称臣。
公元前60年,匈奴部族内乱,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对抗,呼韩邪失败后南迁于光禄山塞下。呼韩邪一直有心与汉朝交好,这也是其与郅支分歧之处,便亲自南下到汉朝面见皇帝,表示亲和。郅支单于得知后,害怕汉朝会和呼韩邪联手,便派使臣随带质子到汉,以示亲厚。获悉汉朝派兵护卫呼韩邪时,便索还质子,杀了汉朝使臣,与汉决裂。
公元33年,呼韩邪单于带着“汉匈一家”的诚意请求和亲,汉元帝同意和亲,但并不打算以公主嫁他,欲寻找一女子嫁入匈奴。
王昭君,名嫱。选美入宫,一直未能面见皇上。此女若空谷幽兰,善通音律,知晓诗文,更有花容月貌。得知匈奴求亲之事,便自荐出塞。皇帝未见过此女子,便欣然同意。适逢和亲之日,王昭君一袭华服,略施粉黛出现在大殿之上,六宫粉黛顿无颜色,元帝有心向往,只是君无戏言,王昭君随着年迈的呼韩邪远去匈奴。
王昭君嫁到匈奴,被封为“宁胡阏氏”,是为安宁、和平之意。王昭君出塞,使得边境免于战火一百多年,她的子孙后代也为汉匈和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王安石《明妃曲》中所写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名嫱,小名皓月。
人如其名一样,王昭君犹如一轮明月,难掩其光芒。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拥有沉鱼落雁的容貌,聪慧贤淑。只是这般女子也难逃被应召入宫的命运,就这样,美丽的一朵花从此被困与层层的宫墙之中。按常理说,王昭君进入宫廷,单单凭借其万里挑一的容貌,理应宠冠后宫,就算入主中宫都在情理之中。可是她就如其名皓月一般,高洁无暇。因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再加上后宫之中有人不愿意让皇帝看见她,因此一颗明珠就这样被藏于后宫之中。
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再一次南下中原觐见皇帝,请求和亲,皇帝应允了。只是,他并不打算真的嫁一位公主给他,他打算在后宫之中选取一名女子,赐以公主之身远嫁塞外。后宫女子听说有机会出宫时,个个都翘首以盼,但是听说所去之地乃是塞外漠北,就都不愿意了。只有王昭君,毅然请求去那黄沙漫天之地,在长安与亲人辞别后,她就踏上了去匈奴的路途。后世杜甫曾作诗《咏怀古迹》中有写“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王昭君去到匈奴之后,与呼韩邪单于很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嫁入匈奴的同时也带去汉朝的文化与科技,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在大汉与匈奴的关系上起到了沟通和交流的作用,换回了边境的安宁。